貴大新聞網訊(文字/實習記者 曾蘭喬 學生記者 范欣冉 姚依紅 柳鴻 攝影/實習記者 曾蘭喬 學生記者 姚依紅)新學期承載新希望,新希望孕育新作為。開學以來,貴州大學圍繞高質量發展核心目標,以“開學就開干”的勁頭狠抓黨風、教風、學風建設,以作風建設帶動校風學風,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。
黨風引領,以上率下樹標桿
9月初,每天清晨,明俊樓、博學樓、東樓、西樓、致知樓的教室里,校黨委書記楊未、校長宋寶安院士及其他校領導在教學樓前連續查課,檢查校風學風。
校領導們悄然坐在教室的后排,與同學們一起上課、一同感受課堂的氛圍和老師的教學情況,這只是貴州大學開展常態化教學巡查的一隅。
同學們不僅在課堂上感受到優質教學,校園服務也在同步優化。以前辦學生證要跑好幾個地方,現在只需要去“一站式”學生社區服務中心一個地方就能解決,“比以前方便多了”——這是眾多學生對“一站式”學生社區服務中心發自內心的評價。
自2022年以來,貴州大學持續構建“線上+線下”立體化服務網絡,相繼設立了西校區師生事務服務中心、南校區學生事務服務中心、西校區一期“一站式”學生社區和網上辦事大廳四個辦事平臺。網上辦事大廳則實現部門與學院和學生之間的數據共享,師生都能通過手機或電腦完成申請,精簡了辦事流程,受理時間顯著縮短。
后勤管理部門堅持將黨風建設落實到實事上,用實際行動踐行“我為師生辦實事”。暑假期間,后勤管理處全員提前到崗,全力保障新學期開學師生返校及新生報到工作。在開學保障方面,宿舍改造工作同步推進,安裝公寓床、粉刷學生宿舍、安裝燈具、更換樓棟門牌標識,為學生提供更加舒適、便利的住宿和就餐環境,用實際成效提升了師生的獲得感和滿意度。
教風鑄魂,三尺講臺顯擔當
“‘無手機課堂’推行后,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有了明顯改善,不少學生無需老師提醒,便能自主在課前將手機上交。這種自主學習的積極性,為同學們專注學習提供了有力保障。”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谷榮輝老師論及學風時說到,“學校高度重視學風建設,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大幅提高,盡管不同年級的表現有所差異,但整體提升的趨勢十分明顯。”
輔導員作為連接學生與學校的紐帶,對學風變化有著最真切的感受。陽明學院輔導員喻立發現,新學期學生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更多了,班級和寢室的學習氛圍也愈發濃厚。學校的學風建設工作,對學生起到了很好的督導作用,尤其是那些需要他人督促才能好好學習的學生,在這一過程中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。
面對這一變化,喻立說:“優良學風超越了單純的‘學習風氣’,是一種融入校園肌理的價值認同、行為準則與文化氛圍,能夠深刻影響學生思想道德的塑造、綜合素質的提升,以及終身發展的基礎與方向,具有奠基性、引領性和潛移默化的浸潤力。”
當課堂的喧囂被手機安靜收起,學習的專注便悄然升溫。外國語學院李歡老師也分享了自己的課堂觀察——“手機入袋”等措施顯著提升學生課堂專注度,而對考風考紀的嚴格要求,也有效促使學生增強自律意識,學生對英語課的積極性也有顯著提高。
學風聚力,青春逐夢展風華
清晨七點,秋寒料峭,管理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馬健力楠踏碎雨幕奔跑在跑道上。三公里后雨勢驟增,他仍沖破雨簾,完成五公里征程。“跑步是習慣,更是堅守。”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自發建群,每日打卡,用互助與堅持維系不分寒暑的鍛煉日常。
夜晚十點,哲學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張澤陽剛結束GD街舞社訓練。這位“多面手”活躍于拳擊、攀巖、跆拳道等多個社團。汗水與淤青是常態,備戰2025年中國大學生拳擊錦標賽的日子尤為艱辛,但他始終相信:“體育教會我,即使精神萎靡也要起身訓練,這種力量會穿透所有領域。”
樂學不分朝夕。礦業學院2024級測繪工程專業本科生盛星龍,課業繁重仍選擇周末四節連堂的《陶藝賞析與設計制作》。在陶藝鑒賞勞動體驗室,他專注于拉坯、塑形、上色,與來自不同學院的同學們一起沉浸學習。他說:“學習是我的愛好,因為喜歡,所以不覺得疲憊。”課程教師安騰燕深耕十載,將理論、實踐與文化傳承相結合,帶領學生在觸摸非遺陶藝中感受美、勞動品質與文化自信。
風好正是揚帆時,策馬揚鞭再奮蹄。如今的貴大校園,從教學樓到體育場,從行政樓到學生宿舍,處處洋溢著“開干就實干、實干求實效”的氛圍。
編輯:龐愛忠
責編:李旭鋒
編審:姚作舟